生物剂型研究部
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研究部由4个课题组、10名研究员,共4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研究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天然多糖类、蛋白质类、脂类、无机材料等为原材料,通过提取与分离、可控降解和修饰、组装和剂型过程,制备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剂和生物材料,应用于预防/治疗型疫苗、长效/靶向药物、植物/动物疫苗和免疫增强食品等领域。
2022年度研究部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均获得新突破,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78篇,其中IF>20,6篇;IF>10,31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50余项,新增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主持)等19项。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张欣研究员、魏炜研究员荣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夏宇飞青年研究员荣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
重点进展一:嵌合外泌体型肿瘤疫苗的临床研究启动
嵌合外泌体型肿瘤疫苗治疗复发/转移膀胱癌的临床研究启动。嵌合外泌体研究去年发表论文后(Sci. Transl. Med. 2021, 13, eabb6981),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肿瘤治疗性疫苗转化研究中心合作,今年继续完成了用人体样本构建人外泌体和用人肿瘤球的体外评价,并依据此结果获得了进入临床的许可,是外泌体创新剂型的里程碑。
图1 嵌合外泌体型肿瘤疫苗治疗复发/转移膀胱癌的临床研究启动
重点进展二:增强癌症治疗的氨基酸编码超分子光热纳米药物
基于生物组分自组装发展了“氨基酸编码构建具有可控治疗活性的超分子光热药物”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为设计具有定制化性能的光热纳米药物用于精准癌症治疗带来新思路。生物组分自组装的光热纳米药物具有优异的生物安全性。然而,由于控制超分子自组装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脆弱性和可变性,光热纳米药物的可编程设计仍然极具挑战性。因此,通过操控氨基酸的数量和种类来修饰光敏分子形成缀合物,以自组装的方式得到超分子光热纳米药物,构建了氨基酸编码的具有可控治疗活性的超分子光热药物,并在荷瘤小鼠体内进行了抗肿瘤评价,为构建用于精准癌症诊断和治疗的优异光活性纳米药物提供了借鉴。
图2 构建增强癌症治疗的氨基酸编码超分子光热纳米药物示范
重点进展三:小核酸药物病灶富集-释放行为的活体实时示踪
小核酸药物病灶富集-释放行为的活体实时示踪。针对小核酸药物富集-释放过程不可视的成药瓶颈问题,率先提出了磁矩耦合组装活体自示踪新思路,实现了核酸药物释放与示踪信号的激活时空一致,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单位)。
图3 小核酸药物病灶富集-释放行为的活体实时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