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剂型研究部
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研究部由6个课题组、13名研究员,共1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研究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天然多糖类、蛋白质类、脂类、无机材料等为原材料,通过提取与分离、可控降解和修饰、组装和剂型过程,制备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剂和生物材料,应用于预防/治疗性疫苗、长效/靶向药物、植物/动物疫苗和免疫增强食品等领域。
2021年度研究部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均获得新突破,在Nat. Nanotechnol.,Nat. Biomed. Eng.,Sci. Transl. Med. 等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83篇,其中IF>20,16篇,IF>10,34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70余项,新增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2项。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马光辉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魏炜研究员荣获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夏宇飞研究员获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
重点进展一:与北京辉粒、宜昌人福药业合作研发的小分子药物缓控释微球制剂(注射用RF1600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均一粒径的微球制备一直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之一,在长效镇痛类药品领域运用该技术更是一项空白。目前国内尚无同类型产品上市,为国内首个长效镇痛类均一缓控释微球制剂品种。
图1 GMP中试车间、微球制剂电镜照片和注册批生产样品(1000支/批)
重点进展二:肿瘤个体化治疗取得重要进展。提出淋巴结-肿瘤双靶向型外泌体用于双效协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在淋巴瘤、乳腺癌、黑色素瘤多种类型的动物肿瘤模型上证明,嵌合外泌体可显著抑制原位肿瘤、转移性肿瘤及术后复发肿瘤的进展,效果远优于现有的肿瘤疫苗和T细胞回输策略(Sci. Transl. Med. 2021, 13, eabb6981),已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立项开展临床试验。基于聚乳酸自愈合大孔微球构建了肿瘤治疗性疫苗,建立独特的“后包埋”温和装载方法,有效保护抗原的活性。单次注射后,即可引起持续且强烈的T细胞免疫应答,显著抑制多种实体瘤及白血病的进展,并显示出了非常好的安全性(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1, 5: 414)。
图2 嵌合型外泌体的制备及用于双效协同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示意图
重点进展三:成功开发新结构寡糖植物诱抗生物农药产品(植物疫苗)。在实现寡糖产品精准化可控制备的情况下完成制备工艺“绿色清洁化”全面提升。基于多组学联合分析明确了高活性壳寡糖影响植物代谢变化增强抗性的作用机制,确定抗虫关键代谢物4-ABA,申报获批包括2个新原药在内的四个生物农药登记证。其中具有免疫诱导抗虫活性的“酰氨寡糖素”,通过靶向激发植物自身潜力有效抵抗虫害。截至目前在美国US EPA以及欧盟EFSA官方公布的农药登记信息中尚未检索到此类诱导抗虫的生物农药登记。该类免疫诱导抗虫技术产品属国际首例、国内原创。
图3 植物诱导抗病产品几丁寡糖素(NACOS)、抗虫产品酰氨寡糖素(DACOS)完成标准化田间试验,获批4个新生物农药登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