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动脑 踏实专注 青年科研人员成功之路
——记“青年沙龙”第四期活动与青年优秀学者交流座谈
“青年沙龙”旨在采用主题式的交流方式,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氛围,青年科研人员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介绍自己观点,聆听他人高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和大师面对面,从而激发科研创造的灵感。自“青年沙龙”创办以来,广大青年科研人员鼎力支持并踊跃参与,前三期活动积攒了不少人气,赢得了良好口碑。
科研能力如何提高,科研工作如何取得突破,是青年科研人员最关注的问题,迫切需要有人指点迷津。为此,7月14日,“青年沙龙”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训来所进行交流座谈,共50余名青年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训教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他2004年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5年在《Natur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同年,获得“IUPAC(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2006年,王训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200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最高学术荣誉——“学术新人奖”。200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此时年仅31岁,博士毕业仅3年。同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的教授。
王训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的报告。在介绍自己在一维纳米结构液相合成方法探索、单分散纳米晶合成方法学、纳米晶形成机制及组装三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的同时,他与大家分享了如何捕捉实验现象、如何思考的科研工作方法。之后,他同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并一一解答了大家提出的涉及科研选题、论文撰写、基金申请等方面的几十个问题。他在交流中强调,作为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要特别注重亲自动手做实验,重学术交流,跟踪前沿扩大自已的知识面。
通过交流,大家得知王训教授在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时,因学校房源紧张,仍与同事合住在两人床位的集体宿舍中,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科学难题和挑战所带来的吸引力、以及取得突破后对科学或工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当然,在取得一定成绩时,相应的个人待遇、生活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王训教授朴素的语言、实话实说的风格,博得与会者阵阵掌声。到会的青年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籍此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 |
(人教处 刘仲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