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行业需求提升环境领域的创新能力
继前两期论坛成功举办后,7月21日下午,第三期《行业需求与过程工业科技创新高层论坛》在过程所如期举行。本期论坛邀请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副秘书长易斌研究员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王家廉二位作为主讲嘉宾,分别作了题为“环境技术创新与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技术需求”的报告。本期论坛由党委书记陈运法主持,郭慕孙院士等资深专家到会,所科研骨干等有关人员参加。
易研究员从环境技术与产业的内涵入手,介绍了“十五”以来我国环境技术的主要进展、环境产业的成就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技术与产业的未来发展重点等。环境技术与产业已从环境保护扩展到广义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利用,是一个具有公益性的市场型产业。“十五”以来,我国环境技术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态势,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长期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依赖进口。所取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技术、物理污染控制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及环境监测技术几个方面。超前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的开发尤为重要。环境技术要有科学基础而且没有捷径可走,过分要求低成本必然导致技术的低效率。纵观世界环境产业发展及主要市场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产业正在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环境化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环境领域还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包括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误区和质量问题以及产业规模与结构问题等。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经济的同时也会拉动污染的反弹,环境产业的发展状况尚令人担忧。 其后,易研究员展望了“十二五”期间环境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包括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产业,环境服务业,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示范以及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及产业。
王家廉秘书长通过具体的事实,介绍我国水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令人堪忧的形势,回顾了我国水污染治理40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展望了未来水污染治理技术需求的战略方向以及相应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已经持续了20-30年,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污染物的削减,保守估计,初步完成水污染治理,至少还再需要30年。这也就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养殖大国、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走向现代化所需要付出的最为沉重的代价。未来水污染治理应着重以下几方面展开:1)城镇污水处理事业任重道远,处理率仍需大幅提高;2)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重在稳定减排效果;3)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将面临巨大挑战;4)农业污染防治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解决资源化利用的障碍;5)控制面源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已成当务之急;6)作为缺水大国,更应重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针对这几方面的工作,可以预测相应的技术发展趋势,如高效、节能、适用的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污水的处理效率,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治污技术,解决治理难题;发展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及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妥善解决粪便还田利用问题,探索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科学配置生物质能源;开发蓝藻、底泥的治理技术,开发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等等。
从两位位专家的演讲中大家共同感受到了环境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的代价,不可逾越。专家预测,我国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乐观估计要到2025年才将结束,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必须贯穿于始终。发展仍是硬道理,但只有资源、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可取的。
本次论坛组织充分、报告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翔实,论述充分透彻,听众反响热烈,使大家获益良多,对我所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