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化冶薪传 共谱过程华章
砥砺奋进一甲子,科技报国六十年。在这炎炎暑退、秋高气爽、充满收获的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60华诞。在此,我谨代表研究所全体师生员工,向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所友表示热烈欢迎!向过程所的老前辈、全体师生员工和各界朋友致以亲切问候!向多年来关心支持研究所发展的各级政府、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程所过去六十年的历程,一代又一代过程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奋发图强,实现了从“化工冶金创所”到“过程工程强所”的历史性跨越。
60年前,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钢铁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命脉。为解决当时国家的迫切重大需求,叶渚沛先生受周总理邀请毅然回国,并接受国家委派,与郭慕孙和陈家镛两位先生一起,创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前身-化工冶金研究所,担当起新中国钢铁科技发展的重任,开创了化工冶金学科发展的新纪元。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祖国科技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过程工程所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志宏先生、谢裕生先生先后担任所长,克服经费少、条件差、人才断层等系列难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国家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大趋势,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环境化工等领域方向,在时任所长李静海院士的推动下,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并带领研究所整体跨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开启了创新跨越的新篇章。
在过程工程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关键阶段,刘会洲研究员担任所长,不断凝练学科方向,聚焦重大目标,积极引进杰出人才,大力推进新园区规划设计和拆迁工程,用有限的科研经费自主部署项目、支持仪器装备升级,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科技成果相继涌现,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为研究所跨越发展夯实根基。
近十年来,过程工程所积极响应党中央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坚决贯彻落实院党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新方针,紧抓时代机遇,实施“一三五”规划,以引领过程工程科学前沿、支撑过程工业技术进步为己任,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聚焦重大产出,在介科学理论方法及重大应用、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生化工程及装备等方面实现了“一三五”系列重大突破,担负起新时代国家过程工程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使命,迈向了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的新征程。
六十年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始终奋进在世界过程工程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始终奋战在国家过程工业技术变革的第一线,为我国过程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始终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敢为人先,引领过程工程科学前沿。首任所长叶渚沛先生提出的“三高理论”,使新中国钢铁产量翻番,至今仍服务我国钢铁冶金行业;郭慕孙先生、陈家镛先生分别开创了我国流态化和湿法冶金领域方向,被公认为这两个领域方向的奠基人,郭先生入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五十位杰出科学家;李静海院士推动了过程工程由多尺度、到介尺度、再到介科学的理论方法突破,推动了世界首个介尺度重大研究计划的设立,建立了世界首个虚拟过程工程平台,引领了过程工程放大及研发模式的变革,支撑了MIP清洁汽油、煤热解先导专项、清洁能源先导专项以及世界多家500强企业的工程创新,为我国过程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了科技支撑,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改革相伴,破解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从创所之初解决国家“三大矿”综合利用,到当前突破国家过程工业绿色化的重大难题,建立了百余套原创性工业技术示范及产业化装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济效益连续三年位列中科院第一。张懿院士开创了亚熔盐清洁冶金平台技术,突破了铬铝钒钛等有色金属清洁生产的技术 “瓶颈”,推动了国家973、863等多个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引领了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的发展;李洪钟院士建立了快速流化床颗粒聚团的原位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模型,实现了锰矿还原、贫铁矿资源利用、钒钛矿高效利用等流态化技术示范及应用,破解了低品位资源难以利用的难题。此外,开创了离子液体从分子到系统的绿色过程工程体系,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离子液体Z键、团簇、准液体新概念和新理论,率先实现了二氧化碳转化合成碳酸酯、替代有毒有害原料的MMA清洁工艺等多项产业示范,推进了离子液体的产业化进程。同时,研究所还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如:煤热解分级利用、绿色反应与分离工程、生物质固态发酵、生化介质及装备、粉体材料制备及环境工程等,为过程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我们始终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勇于实践,致力构建从基础到应用的科教产融通大平台,着力推动科研模式重大变革。从最初建所、到知识创新工程、再到率先行动计划,研究所的平台建设持续改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聚焦“一三五”重大产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开创了课题组到团队再到研究部的科研新模式;开辟了中关村新园区、廊坊分部、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衡水转化中心、怀柔国际介科学中心,建立了辐射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技术转移转化网络;创建国科大化工学院,开创 “新化工”前沿交叉学科,形成了科教产贯通创新大平台;多相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中心、湿法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中科院绿色重点实验室均取得重要进展,产生了系列重大原创成果。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近10年新获国家奖8项;化工学科跻身ESI前1%,名列中科院第四。
我们始终以人为本、举贤任能、凝心聚力,以追求卓越和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激发活力,以开放包容的文化造就当今及未来过程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了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建所至今,过程工程所一直以人才为立所之本,以“敬业、团结、求实、创新”为所训,注重积累,求真务实。实施人才强所战略,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科技帅才,杰出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科技队伍;实施人才高地计划,创设破格晋升和分类聘用制度,持续推行增资计划和多元化薪酬福利体系,人才强所效果突显;加强科教融合,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共培养研究生2000余名,许多毕业生崭露头角、成长为各领域的骨干人才;实施国际化战略,与丹麦、澳大利亚、美国等建立研究生联培计划,创设TWAS绿色技术中心,国际留学生数量位列中科院第一;构建了党建文化长效保障机制,党总支建在实验室上、党支部建在研究部上、党小组建在课题组上,形成了开放包容、实干奉献、自强担当的文化氛围,全所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为研究所进一步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制度、文化基础。
研究所60年的发展史,是一代又一代过程人不忘初心、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更是为国家过程工业变革发展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真实写照。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积淀、结晶、升华,融入到每个过程人的血脉之中,成为研究所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全所员工创新活动的精神根基。
六十年的创新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必须坚持战略定位,加强原始创新,不断开创过程工程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所60年的发展实践印证了:只有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大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理论方法创新,注重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才能牢牢掌控核心技术主动权,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必须坚持远近结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合作,不断探索科教产融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所要始终着眼于战略和全局考量,积极谋划,超前布局。立足所情,统筹各研究部创新单元的规划目标,提升研究所整体原始创新能力。大胆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充分激发和调动基层单元和各类人才的潜能和激情。大力推动国内外开放合作、加强科教产优势互补,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整体效能,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强化团队建设,加强条件保障,营造创新环境,站稳“人才高地”。大胆探索引才用才的新机制,以科技事业和远景宏图吸引人,以世界一流科研平台凝聚人,以造福人类和开创未来的价值观引导人,以多元化机制和强有力保障激励人,以创新实践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人,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团队协同创新的无限潜能,打造世界一流的过程工程人才高地和创新基地。
六十年励精图治,新时代任重道远。过程工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历史重任又一次摆在面前,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开放共享,站在新起点,携手新未来。
当前,过程工业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卡脖子”问题突出、国际竞争压力巨大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工程放大能力、生态系统集成能力,亟需系统部署、整合优势,构建跨部门、跨学科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重大原创科技成果落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一三五”规划,继承发扬过程工程所60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不忘“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初心,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大力构建与各级政府、兄弟院校、企业等的开放合作大平台,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发展介科学理论及虚拟设计方法,开创变革性绿色过程技术,创造过程工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新业态,使重大工业过程技术经济性与绿色度居世界领先水平,肩负起新时代引领支撑过程工业技术进步的历史重任,成为国家过程工业变革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科技强国、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最后,感谢为研究所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的老前辈;感谢心系研究所发展的历届院领导、所领导;感谢关心和支持过程所建设和发展的各级政府、兄弟院校、企业及社会各界同仁和朋友;感谢辛勤奋战在科技、管理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坚信,过程所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我们坚信,我国过程工业由大到强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张锁江讲话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