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赵国屏院士应生化室邀请做精彩学术报告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2-12-18打印】【关闭

12月11日,应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邀请,赵国屏院士在过程大厦多功能厅作了题为“从微生物发酵走向合成生物学——半世纪三代人的奋斗”的特邀学术报告。赵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子微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合成生物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别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等。

在报告中,赵院士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和服务于民的幸福感溢于言表。他从学科发展规律、实验室进步的历史和个人成长体验三个方面说明了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知识创新和转化研究之间的重大关系,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历程。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 是综合了科学与工程的一个崭新的生物学研究领域,其基础为基因组解析和生物分子化学合成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以系统生物学思想和知识为指导,综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生物信息技术与知识,建立基于基因和基因组、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的基本要素(模块) 及其组合的工程化的资源库和技术平台,旨在设计、改造、重建或制造生物分子、生物部件、生物系统、代谢途径与发育分化过程,以及具有生命活动能力的生物部件、体系以及人造细胞和生物个体。“合成生物学”一词由法国物理化学家Stephane Leduc于1911年首创,1974-1978年间,波兰遗传学家Waclaw Szybalski基于基因克隆技术提出“合成生物学”的愿景,美国学者E.Kool于2000年在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引入工程学概念,重新定义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在上海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合成生物学工作的研究基地,定位于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引领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原创研究和自主创新。赵国屏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已在钩端螺旋体基因组学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进化基因组、线型质粒的功能及发展特殊遗传操作体系、放线菌代谢途径以及调控机理的解析、丙酮丁醇梭菌的选育和遗传改造及应用、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和改造与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赵院士从自己团队实验失败的经验教训谈起,娓娓道来成功的不易和机缘巧合,总结出“成功不可复制、教训必须记取!”的经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讲起交叉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与启发性;从其五十岁敢于从头学起涉足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精神激励大家要勇于创新,既要练好科研的“内功”,也要具有精准的眼光,抓住发展的机遇;从实验室研究方向由“成果向产业转化”到“从产业中寻找研究课题”的转变强调了科技的创新来源和服务于民的重要意识。

赵院士精彩的报告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之后,赵院士与参会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大家表示受到很多启发、获益匪浅。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