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火电脱硝重构市场竞争态势

文章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发布时间:2011-06-10打印】【关闭

(来源 中国能源报)“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脱硝技术,我们之前对于脱硝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就要来考察。” 5月24日,在“2011烟气脱硝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论坛”上, 来自山东柠檬生化公司的杨向武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当地的环保局要求我们在今年十月份之前确定相关的脱硝方案,我们必须尽快确定采用何种技术。” 

  据介绍,山东柠檬生化公司具有自备电厂,有3台75吨循环硫化床锅炉,两台15兆瓦的发电机。尽管电厂污染物排放符合目前标准,但是随着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出台,公司也开始被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这次论坛上,同杨向武一样抱着同样目的前来的企业不在少数。不仅如此,众多科研院所以及相关脱硝设备厂商都悉数出席。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国内脱硝市场正在提速启动。

  脱硝核心技术取得一定进展

  “我们所研发的催化剂技术已经进行了实际电厂烟气测验。”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余剑博士介绍了研究相关进展,“从目前的相关数据来看,我们自主研发催化剂在活性温度范围内取得了很大成功,其性能超越了现有水平。”

  催化剂是脱硝的核心工艺,但是目前国内尚无自主商业化技术,主要靠从国外公司进口相关设备和技术。 但是随着我国对脱硝要求的越发严格,即便是进口催化剂也已经不能满足烟气脱硝的要求。

  2011 年1 月,环保局发布了《火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将脱硝的标准大幅提高,该标准要比欧盟标准更高,可以达到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其规定,从2012 年1 月1 日起,我国所有新建火电机组NOX 排放量要达到100mg/m3;从2014 年1 月1 日起,重点地区所有火电投运机组NOX 排放量要达到100mg/m3,非重点地区2003 年以前投产的机组达到200mg/m3。

  “目前市场上的烟气脱硝催化剂的适用温度多在300℃—420℃,烟气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催化剂的效用。”余剑介绍说,“由于燃煤锅炉所产生烟气有20%的时间是低于300℃,所以要想提高脱硝效率,达到国家新的标准要求,就必须改进催化剂的温度窗口,使之达到250℃至420℃之间仍可发挥作用。”

  根据介绍,中科院的该项技术目前可以达到在200℃时催化剂仍可保持活性,而且由于选购的都是国产原料,其成本可以比进口催化剂降低30%以上。

  烟气脱硝催化剂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是抗中毒。由于催化剂的构成因素,重金属、硫化物以及水蒸气都会严重影响其活性,造成催化剂失效。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了新型高效稀土基催化剂。

  “我们的催化剂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R催化剂配方,而且是基于国产原料的配方,并且我们完全掌握了催化剂放大制备工艺。”大连物化所的程昊博士向在场的企业和专家推荐自己的产品,“而且我们的产品
已经进行了超过1700小时的实验,其脱硝效率稳定在93%左右。”

  “按照目前研究进度,我们的产品如果要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应该到2014年左右。”尽管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余剑也承认目前国内技术离真正的利用还有不少的距离。

  企业呼吁出台国家标准

  “最近稀土价格的上涨,给催化剂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可能出现相关产品粗制滥造的问题。”浙江三龙催化剂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龙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我现在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避免脱硝市场出现脱硫市场一样的混乱局面。”

  根据相关统计,要实现新标准的规定目标,现役7.07亿千瓦火电机组的改造费用共约2000亿—2500亿元。考虑“十二五”新增火电机组2.5亿千瓦,环保设施因标准提高增加年运行费用约900亿—1100亿元。

  “脱硝技术的核心就是催化剂,催化剂占整个脱硝造价的40%左右,而且,催化剂一般两三年就要更换,以一台6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计算,催化剂的初始投入在2000万元左右,以后每年的催化剂的费用都在600-700万左右。”同样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刘海弟博士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

据此计算,“十二五”期间脱硝市场对催化剂的需求量每年将达到2.5万立方米,市场规模高达500亿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造成了众多企业都对其虎视眈眈。

  但是,由于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国内脱硝企业更多的是为别人打工。“目前催化剂原料进口非常昂贵,尽管很多原料我们国内可以生产,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技术设备,所以在引进相关技术时,被要求必须选购更昂贵的进口材料。”刘海弟对记者介绍了业内由于技术缺乏导致的尴尬局面。

  “所以,我们建议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的标准,要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避免出现市场的混乱。这样既能保证设备质量,而且也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沈炳龙建议说,“而且作为民企来说,建议国家可以打破垄断,更多地鼓励民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