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工程所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先进典型事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后,过程工程所紧急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以及中科院、北京分院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抗震救灾的有关工作,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一是行动迅速,组织严密。5月13日,所领导专门进行研究,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对健全抗震救灾组织机构、搞好宣传教育、掌握本所家在灾区人员情况、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捐助活动等做出具体安排。本所多次召开所务会、党委(扩大)会,认真研究了下一步抗震救灾有关工作,总结分析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对科技救灾、思想教育以及多种途径支援灾区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鼓励和感谢大家的爱心与奉献,所党委专门制作了《2008“抗震救灾”捐助活动纪念》卡片,印有捐赠者的姓名、金额,还有热情诚挚的感谢信。
二是发动群众,奉献爱心。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和本所实际,先后掀起四次大的募捐高潮。第一次是5月14-15日,按照京区党委通知要求,通过党群组织系统层层发动,掀起了为灾区献爱心的捐款的第一次热潮,无论参加人数、捐款额数还是行动速度均创历史最高记录。所在201会议室举行了献爱心募捐仪式,在家的院士、所领导带头参加。同日,所党委召开了党支部(总支)正副书记和全体支委参加的会议,进一步动员部署,要求各单位把支持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大事抓紧抓好。第二次是5月19-21日,以支援成都分院抗震救灾为主题,再次大规模组织募捐活动,圆满完成了募捐活动。第三次是5月21-29日,所团委、学生会积极响应院青联、院团委联合发出的倡议,动员团员青年视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捐款,用以资助受灾的北川希望小学。第四次是月23-30日,按照中组部关于交纳特殊党费的通知精神,再次在党员中掀起交纳特殊党费的高潮。经统计,截止5月底,全所共为地震灾区募捐20多万元,无论参与人数还是捐款额数都创历史之最。
三是立足本职,多做贡献。5月19日,及时转发中科院关于征集抗震救灾、灾区恢复相关科研项目的通知,组织科研人员科技救灾,立即组织申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所党政领导班子号召全所同志,按照中科院和北京分院的统一部署,除为灾区募捐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以一流的工作成绩为科技救灾、创新为民做贡献。在院领导和北京分院、地方政府等单位支持下,克服困难,抓紧园区建设,过程工程大厦于5月8日奠基,目前基坑开挖,进展顺利。各管理部门响应所领导班子号召,自觉节约经费支出5%-10%,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做贡献。
四是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利用“过程工程论坛”开讲机会,向课题组长及其他与会人员传达了上级关于抗震救灾的有关会议精神,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所内外网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情况和先进事迹。全所上下心系灾区人民,力所能及为抗震救灾做贡献。研究所还以部门、课题组或个人等多种形式,哀悼追思地震遇难同胞,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为抗震救灾献力。党政领导班子还号召大家及时收听收看有关抗震救灾消息,学习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深刻领会并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抗震救灾的重大决策,激励全所同志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尽职尽责,为推进研究所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附:典型事例
事例1:院士带头,慷慨解囊。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悲痛中,未来得及思考如何帮助灾区人民摆脱灾难的时候,88岁的资深老院士郭慕孙先生就专门委托他人将2000元捐款送到所里,并嘱咐说“因为身体状况不适宜外出,请所里一定帮我把钱捐到汶川灾区人民群众的手中。” 之后,郭先生不顾年高、忍着腰痛再次亲自送来了2000元捐款和1000元特殊党费。
研究所发出捐款的倡议时,张懿院士正在外开会,听到捐款的消息,她委托课题组同事代为捐款2000元。回到研究所第二天,她八点钟一到办公室随即组织课题组召开紧急会议,又带头捐款3000元,同时动员大家为灾区捐款献爱心,她饱含深情的说:“地震考验着我们的民族,也考验着我们的党员。虽然不能亲临抗灾一线,但更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点事情,共同应对巨大灾难。”接到中组部关于交纳特殊党费的通知后,她再次带头捐了3000元特殊党费,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所在支部纷纷行动起来,共上交特殊党费2万多元。
事例2:过程工程所职工高军同志待岗多年,每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维持生活,生活一直非常拮据,曾多次向所里申请困难补助。但是,四川地震发生后,他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情况,从生活费中挤出100元专程送到综合办公室,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爱心,为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事例3:在了解掌握本所职工、学生家在灾区情况的基础上,所工会及时对家中房屋受损严重的研究生梁洪、梁锦平每人给予救济补助2000元。两位同学对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十分感激,梁洪同学还主动捐出100元支援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