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栀子为原料规模化生产藏红花酸技术取得新进展
藏红花酸(Crocetin)又名西红花酸或番红花酸,为红色或暗红色晶体,是臧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存在于茜草科植物栀子果实。
藏红花酸具有多不饱和共轭烯酸结构,具有保护肝脏、抑制肿瘤、抗氧化、提高缺氧耐受力、改善视力等多种药理功能,属于医疗价值极高的药品、功能性食品及化妆品原料。藏红花中含有10%左右的藏红花酸,但藏红花原料(主产地伊朗)价格昂贵,而栀子果中含有0.5%左右的藏红花苷(可转化为藏红花酸),并且栀子果价格低廉,原料易得,在我国的种植规模大、分布广,以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河南为主要产地;因此,栀子果成为产业化生产藏红花酸的首选原料。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植物资源与天然产物课题组自2005年开始对藏红花中功效成分进行研究,并利用栀子果开发了藏红花酸生产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高色价栀子黄色素(≥600)生产工艺,解决了藏红花酸转化、纯化、稳定性和水溶性差等技术难题,成功规模化生产出高纯度的藏红花酸。
在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支持下,2016年开始与南阳泰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2017年8月实现了工程放大及产业化生产,藏红花酸纯度达97.6%,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栀子的附加值,对于促进栀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炼制工程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