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识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 2023/02/10 作者: 徐醒尉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人的老话,餐桌上一箸一饭,一饮一酌,都能讲出进退礼仪、治国为人的道理来。比如传说中的贤相伊尹,就用鼎炉“调和五味”之说来辅佐商汤;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则以自然、本色、天成的饮食之道来印证其做人为文的风格;庄周写“庖丁解牛”,寓意由技进艺的境界;袁枚著《随园食单》,则更像是富贵闲人的一番生活注解。吃饭与人生,就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口腹之欲,便能看出人之品性,官之廉勤,这一点,在另一本著名的古代食谱——南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最能窥见一斑,我们不妨讲几个其中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担任吴兴太守的蔡撙,因为想“不饮郡井”,即不去烦劳治下的百姓来供养自己,便在家中书斋前遍种白苋、紫茄,且常以这两种植物为食,清廉自守,于是这道菜便被林洪命名为“太守羹”。他不无感慨地写道:“世之醉醲饱鲜,而怠于事者,视此得无愧乎!”世上那些每日酒足饭饱却懈怠政务的官员们,看见这道太守羹,能不感到羞愧吗!简单的清炒蔬菜,其味道大约并不出色,林洪所要真正表达的其实是清廉的情怀。 

  很奇妙的是,在《山家清供》中另外还有一道羹,与蔡撙的故事却恰好相反,它叫鸭脚羹。别皱眉,它并不是真的用鸭掌来熬制,而是用来形容一种葵类植物。书中在记述了它的做法后写道:“昔公仪休相鲁,其妻植葵,见而拔之,曰:‘食君之禄,而与民争利,可乎?’” 

  公仪休为鲁相时,有人知道他喜欢吃鱼,就给他送上门来,公仪休坚辞不受,他表示现在我是宰相,靠着俸禄能吃上鱼,可一旦受贿被罢,以后既没俸禄,也不会再有人给我送鱼,因此我不能接受。他觉得蔬果美味,就把自家院子的葵菜都拔了,看见自家老婆织的布很漂亮,就把家里的织布机也烧了,为的是让种菜织布的普通老百姓都能通过卖货来获得报酬,当官的不与民争利。 

  一个是自种蔬菜,不去劳烦百姓供养,一个是拔除蔬果,不与百姓争利,截然相反的行为,却都秉持一颗为民之心。 

  《山家清供》中有一种美食叫“大耐糕”,其原料主要就是柰子,这是苹果的一种,又称为“花红”或“沙果”。大耐糕听上去像是一种面食糕点,其实际的作法却是将包括柰子在内的各种水果入甑蒸熟。至于为何叫它大耐糕,背后自然也有一个故事。 

  北宋天禧初年,官员向敏中被真宗皇帝特命为仆射一职,真宗以为向家今日必然是宾客盈门,谁料派人前去一看,向敏中闭门谢客,来人还不死心,又偷偷跑进厨房一问,近几日内也全无宴会酒席,真宗听闻之后,非常高兴地赞扬了一句“向敏中大耐官职”。 

  显然,真宗很欣赏向敏中清廉自守、宠辱不惊的态度,于是向家后人便创制了这道大耐糕作为纪念。“大耐官职”,这个耐字说得很好,做官就要耐得住辛苦和琐碎,耐得住平凡与寂寞,耐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最后再说一个《山家清供》里的小故事。宋太宗有一天问大臣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回答:“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心知齑汁美。” 

  宋太宗问什么东西最好吃,这样的问题并不好回答,但苏易简却回得很妙:食物的味道多种多样,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他还以自己举例——某天雪夜,他大醉后醒来,只觉口渴难耐,恰在院中寻得一缸腌菜,低头喝上一口菜汁,只觉得鲜美爽口,无过于此。这故事引得太宗大笑。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但最适口的或许只是平平无奇的生活滋味,即便大富大贵,所欲求者,亦大抵如是。后世为官者,若也有人问起什么东西最好吃这个问题时,何妨扪心自问:是在灯红酒绿之中所谓的海味山珍?还是妻儿老小围坐下简简单单的清茶小菜? 

  真是人生百般滋味,甘苦只在一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