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凤 张红松 陈代谢 邓阿妹 孙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21 20:57:15
如何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标准将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和方法提供需求保障。作为国家认可的一项公共权利制度,标准被用于实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和成果的保护,从本质上是公共权利对智力私权的一种保护,更有助于从国家层面推动对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制度的落实。
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须加快标准化布局。
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联
通常情况下,知识产权与标准相互独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科技的创新、全球竞争的加剧、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从分离走向融合,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标准与知识产权都与科技创新关系密切。
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技创新的一项基础制度,是申请人按照法律程序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审查合格后,由国家主管部门向申请人授予的、在一定期限内对该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或支配权。
标准具有科学性,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公益性。标准化需要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通过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应用、市场推广后加以规范化。因而,标准不只是对产品、方法、技术、安全等提供规范化要求,还是用户、生产方、政府、科研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后形成的。
而且,标准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以科学为基础,更是体现在对科技创新工作及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支撑保障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德国在计划研制激光发射器技术的同时就制订了标准化计划,激光发射器产品在被生产出来之后就被标准化推广,结果是以最短时间和最快速度得到了市场认可。目前,德国激光器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约占60%以上。
其次,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联将促进科技价值最大化。
标准与知识产权分别属于公共权利和私有权利的不同范畴,本来是相互独立。但是,如果在标准制定工作中,把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果转化成标准,或者标准内容中包含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技术或方法、产品,则相当于通过公有权实现对具有私有权成果的应用,这将加快对该私有权利技术的推广,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标准与知识产权发生关联的主要形式是“专利标准化”。专利标准化是指在标准制定活动中,把专利技术转化成技术标准或者在技术标准中包含专利的技术成分,使标准成为专利技术的推广载体。一般而言,标准与专利相结合是一个单向和不可逆的过程,除非该标准被废止,或者专利权人放弃知识产权保护权利。
目前,国际上通行做法是鼓励标准采用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技术或方法、产品,但建议知识产权所有者放弃相关权利或免费许可。
再次,标准与知识产权关联的主要形式。
在专利和标准的融合和关联中,纳入标准的专利被称为“标准必要专利”,属于专利标准化的范畴,即通过标准的制定活动将专利写入标准。标准必要专利既有技术属性又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属性,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必须是有效专利,且不能被其他技术所替代。从类型上来看,标准必要专利可以是发明专利,也可以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就发明专利而言,无论是方法还是产品均可被纳入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带有“专利陷阱”的标准已成为专利标准化的主要类型。这类标准也常常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制造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工具和手段。
知识产权保护下标准化战略的布局
标准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工具,有必要做好知识产权的标准战略布局,不仅保护好我国的创新活力,还要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战略布局刻不容缓。
第一,通过标准来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工作顶层设计目标。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激励创新,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国际知识产权相关规则和政策,围绕我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制定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既可以充分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又能与个人及机构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公共权益和激励创新兼得。
第二,通过标准来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工作。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涉及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知识产权相关内容。通过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最佳实践活动指南、规范、准则等相关标准,不仅能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实践活动的认知,还能规范人们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的日常行为和活动,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的统一。
第三,通过建立标准体系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全链条,通过制定适合知识产权保护各个环节的标准,可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体系。例如,在知识产权创造阶段,可以制定知识产权创造活动最佳实践指南、分类标准、权益分配管理指南等系列标准;在知识产权运用阶段,可以制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最佳实践指南、知识产权共享实践指南等系列标准。通过制定各种标准,可以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
(原文标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标准化战略布局》刊登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36卷·第6期,作者为魏凤、张红松、陈代谢、邓阿妹、孙玉琦,本报进行了删节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1-08-2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