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研学术研究活动

 

   1.在学术研究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1)科研失信行为的界定

  《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国科发监〔2019〕323 号)第二条规定: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以下简称科研失信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括: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

  (二)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图表、结论、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

  (三)买卖、代写论文或项目申请书,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

  (四)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贿赂、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活动审批,获取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

  (五)违反科研伦理规范;

  (六)违反奖励、专利等研究成果署名及论文发表规范;

  (七)其他科研失信行为。

  国家新闻出版署学术出版规范CY/T 174-2019 以行业标准方式, 给出了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并按照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编辑者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分类。其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

  (2)科研活动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 号)第七条规定:“从事科研活动和参与科技管理服务的各类人员要坚守底线、严格自律。科研人员要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践行科研诚信要求, 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研究结论; 不得购买、代写、代投论文,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不得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擅自标注或虚假标注获得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等资助;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奖励、荣誉等;不得有其他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项目(课题)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等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加强对项目(课题)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管理,对重要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进行诚信审核和学术把关。院士等杰出高级专家要在科研诚信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做遵守科研道德的模范和表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 号)第七条规定:“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将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向社会公布,并在项目申报、职位晋升、奖励评定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诚信自律,严守学术道德, 不准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严禁计算、试验等数据资料造假;不准以任何形式抄袭盗用他人的论文等科研成果;不准为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量粗制滥造、投机取巧;不准利用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代写或变相代写论文,或通过金钱交易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准违反有关规定,在论文、科研项目、奖励、人才评价等学术评审中拉关系、送人情,亵渎学术尊严。”

  2.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置

  (1)相关行政处分条款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 2012 年第 18 号令)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 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利用专业技术或者技能实施违法违纪行为的;(二)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文献,或者捏造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三)利用职业身份进行利诱、威胁或者误导,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四)利用权威、地位或者掌控的资源,压制不同观点,限制学术自由,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五)在申报岗位、项目、荣誉等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六)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七)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有前款第(一)项规定行为的,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2)相关组织处理条款

  《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国科发监〔2019〕323 号)第二十八条 处理包括以下措施:

  (一)科研诚信诫勉谈话;

  (二)一定范围内或公开通报批评;

  (三)暂停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限期整改;

  (四)终止或撤销财政资助的相关科研项目,按原渠道收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结余经费,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相关学术奖励、荣誉称号、职务职称等,并收回奖金;

  (五)一定期限直至永久取消申请或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资格;

  (六)取消已获得的院士等高层次专家称号,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学位委员会等学术工作机构的委员或成员资格;

  (七)一定期限直至永久取消作为提名或推荐人、被提名或推荐人、评审专家等资格;

  (八)一定期限减招、暂停招收研究生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九)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

  (十)其它处理。

  上述处理措施可合并使用。科研失信行为责任人是党员或公职人员的,还应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给予责任人党纪和政务处分。责任人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应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应移送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 经调查认定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警告、科研诚信诫勉谈话或暂停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限期整改,暂缓授予学位;

  (二)情节较重的,取消 3 年以内承担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资格及本规则规定的其他资格,减招、暂停招收研究生,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

  (三)情节严重的,所在单位依法依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理,取消 3~5 年承担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资格及本规则规定的其他资格;

  (四)情节特别严重的,所在单位依法依规给予取消 5 年以上直至永久取消其晋升职务职称、申报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等资格及本规则规定的其他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存在本规则第二条(一)(二)(三)(四)情形之一的,处理不应低于前款(二)规定的尺度。

  第三十四条 被给予本规则第三十三条(二)(三)(四)规定处理的责任人正在申报财政资金资助项目或被推荐为相关候选人、被提名人、被推荐人等的,终止其申报资格或被提名、推荐资格。

  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资助项目、科研经费以及科技人才称号、科技奖励、荣誉、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等的,撤销获得的资助项目和人才、奖励、荣誉等称号及职务职称、学历学位,追回项目经费、奖金。

  第三十五条 根据本规则规定给予被调查人一定期限取消相关资格处理和取消已获得的相关称号、资格处理的,均应对责任人在单位内部或系统通报批评,并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并提供相关部门和地方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主体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条规定:“强化科研诚信审核。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将科研诚信审核作为院士增选、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工作的必经程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