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论文查重何去何从

  

    近日,微信公众号“政协头条”发布了一篇名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知网”查重已经到了逼迫学生造假的地步!》的文章。文章指出,十余年前,各校纷纷出台政策,对博士生、硕士生学位论文进行查重,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也要查重。原本为减少导师工作量的“技术查重”,却成为让学生“苦恼”的源头。有些学生甚至为降低重合率以达到学校的规定,逐渐找到了应对之策。查重初衷被严重扭曲,何去何从备受舆论关注。

  ■本报记者 袁一雪 

  自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教育部不断收紧高校毕业生的“出口”。2004年,教育部就曾颁发通知,对高专学生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两年后,又颁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今年年初,教育部再次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露头即查,实现“零容忍”。

  针对教育部的通知,各高校纷纷要求对硕士生论文和博士生论文进行检测,合格后才允许论文答辩,甚至对本科毕业生的论文也有此要求。此类要求毕业生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合率检测的操作,被简称为查重。

  但实际上,论文查重实施以来,依然有不少学术不端的新闻见诸媒体,比如2017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被举报,称其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两名学生的硕士论文。论文内容大面积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与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连致谢也部分一致。

  对此,不少人开始质疑,依靠技术进行查重是否因为学校“偷懒”,这样做又能否守住学术诚信的底线?

  近日,“政协头条”的公号发布了一篇名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知网’查重已经到了逼迫学生造假的地步!”的文章,更是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论文查重究竟查出了什么?

  设置论文查重并非“懒政”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既是对学生论文把关的导师,也是向期刊投稿的作者。面对查重,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认为:“依赖技术查重并不是因为导师没有时间管理学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几乎所有导师都会关心学生的学业问题,但有些学生会偷懒,平常不看文献、不做实验、不分析数据,论文自然没有办法写。特别是有些学生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完全不听导师的建议,这样做出来的数据可能完全是错误的。”喻海良说,如此一来,上述情况毕业学生的论文很难说没有问题,“所以,查重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和问题导师”。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也认为高校要求论文查重并不意味着“懒政”。所谓“懒政”,是指导师、匿名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对学生论文质量的判断不是基于自身认真研读完成,而是将之交由第三方(如查重工具)处理,最终的判断也主要是基于第三方的结果得出。“而实际上,目前高校论文查重,仅仅在是否符合规范层面进行,并不能完全取代专家们后期作出的专业判断。”操太圣告诉《中国科学报》。

  与此同时,由于现在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在评阅学生论文时,都无法保证熟悉该论文涉及的所有文献资料。操太圣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查重作为一种手段,的确先期做了比对学生论文与其他文献重复率的工作,避免了学位论文可能存在的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让专家们更加集中精力在论文选题、论述、方法、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专业判断。

  但他也同时指出,若利用不当,查重工具也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其一,查重可能成为一项带来经济收益的产业,让学术性工作产生异化。其二,查重本为一种服务于论文质量的评价手段,但随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有可能成为目的本身,导致本末倒置。其三,查重跟问责制和绩效评价叠加在一起,对于高校教师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性。

  查重陷阱重重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文章中指出,为了降低重合率以达到学校的规定,学生逐渐找到了应对之策。比如删除本不该删除的文字,把论文改得不像论文;文字颠倒,让语句变得不通顺;刻意改变一些客观事实;在文字中故意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语;采取截屏转化为图片插入文中等。甚至有的学生会撰写两个版本的学位论文,一个作为查重用,一个作为最终答辩用。文章指出,这样可能会导致教育不诚信问题进一步恶化;导致学生对学术研究方法的错误理解;导致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作假,甚至涉及到引用自己发表的论文时也要作假。

  其实问题不止于此。每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候,喻海良在交终稿时都会向学生反复强调,不要从电商网站购买查重的服务,因为高校会提供一到两次免费的查重,但超过规定次数就要收费了。相较而言,某电商平台提供的查重服务虽然比学校便宜,但这份便宜中却隐藏着危险。“据说,有学生发给卖家论文电子稿,卖家转手又卖给了别人,类似于论文代写服务之类的,结果被别人发表或者公布在网上了,从时间上论定,原创论文的这个学生就变成抄袭者了。”喻海良说。

  那么,如果避开网络电商,使用正规查重软件、提交真正原创的文章就万事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不同查重软件检测到的论文重复率不同。一位网友在网络上吐槽,在网络付费的论文查重软件中,他的论文重复率被检测出不到5%,但一款免费查重软件却给出了24%的数字。

  其次,原创内容也可能被定义为抄袭。在某电商网站销售的付费查询服务中,明确对“原创内容被查重标红”与“抄袭内容没有被检测出”两个问题作出答复。前者是因为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毕业论文和职称被收录,或许恰巧就有查询者的遣词造句习惯相似,于是系统将其中相似的内容标红;至于后者,或许是因为检测系统内的论文库与对比库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被抄袭的文章没有被收录。总之,抄袭没有被发现。

  不仅用中文写作时会遇到原创被当作抄袭的情况,用英文写作更甚。喻海良曾在一篇科学网博客中写道,他向某国际期刊投了一篇学术论文,论文有多处要求修改。其中一项就是论文中文字和已发表论文的文字中有14%的重复率,“要求修改,使再次查重后的结果低于5%,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

  喻海良“一头雾水”,因为论文是百分之百的原创,何以有这么高的查重率呢?打开对方提供的对比文件后,他发现论文中的单位词句、英文表达中的固定搭配短语、已经表明的引用观点以及专业名词都被当做了重复的部分。

  对于英文抄袭一事,南方某高校理学院副教授顾曼也颇有感触,毕竟英文不是母语,不敢如中文一样,自信地造出“喜大普奔”的词句,所以只能模仿同行的句式,由此被认为写作动机不足,甚至有些专业被定义为抄袭,实在冤枉。

  在操太圣看来,判断一篇学位论文的质量,一般可从形式是否符合规范和内容是否创新、论述是否严密、方法是否得当等几大方面进行,查重显然属于形式是否合乎规范层面的评价,是该论文能否进入下一阶段进行内容审核的前提条件,而后者主要是通过匿名专家评审,答辩委员们通过对论文内容的仔细研读,以及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所以,查重本身没有办法回答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原创性问题的,无论查重率有多低。”

  论文查重卡住了谁的脖子 

  既然查重并不能对论文进行科学的评价,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论文查重呢?顾曼认为,现阶段查重十分必要,“因为高校学科门类多、学生多,毕业论文时间紧、任务重。在人才培养模式不做深入调整的情况下,高校只能如此。”顾曼对《中国科学报》说,“查重引起的各种问题,并不是查重本身导致的,而且只是现阶段的问题,如果教师、院系、高校能够在落实严出时不用顾忌太多,即便不查重,也很难出现抄袭现象。”

  喻海良今年指导的几个本科生论文查重率都小于3%。他认为,对于认真负责的老师和努力学习的学生而言,查重确实是一份多余的工作,但从维护学校声誉的角度看,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如果一所高校出现个别不负责任的教师或偷懒的学生,一旦被媒体曝光,对学校的声誉影响较大。”喻海良表示。

  此外,“严进宽出”一直是社会上对我国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培养模式的概括。在中学阶段,教师和家长往往会给学生定下“考上大学”的目标,所以在很多学生印象中,考进大学即意味着胜利,甚至意味着毕业。“这种基本上没有淘汰率的管理和培养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用在读书上面的时间和精力也就相对有限。”操太圣坦言。

  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的副教授张强更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现在高校的标准只卡老师,不卡学生,但是学习到底是老师的事情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和二十年前不同,如果说二十年或者更早之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更多是进行学术型人才的挑选,今天的本科教育则更多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相应的培养模式需要有较大调整。”顾曼表示,“如果毕业率、升学率等具体参数依然是对高校教学评价主要参数,就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无论表现如何,四年一到,都要让他毕业。如此一来,毕业论文写得好与坏并没有太大区别。”

  多维度保证论文质量 

  如果仅将查重作为评价论文的手段之一,而非评价其学术诚信的道德底线和导师评价其论文的最终标准,那么就需要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在本科教育阶段就要融入对论文写作的培养。

  “比如,在大三阶段开展科学论文写作的相应课程,教授论文写作的范式,如何查文献、画图,甚至学术写作道德等内容。”而且,顾曼建议,还可以将某些与论文相关的竞赛成绩作为申请毕业论文免修的条件。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成果形式也要提交相应的论文,可否允许获奖或者几等奖以上学生毕业论文免修?她同时建议,建立开放的毕业论文选题库,选题可以来源于用人单位或者学生自主题目。前者为社会所需,后者则是学生针对现实的思考。学生选定题目后,再联系相关专业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与撰写毕业论文。最后提交上去的毕业论文,允许企业进行查阅。“毕业论文应该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企业可以将相关论文,作为招人的一个参考。通过激励,学生会自发地对毕业论文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论文的质量自然也会得到提高。”顾曼说。

  操太圣也认为,面对庞大的本科毕业生人群,有效的论文指导常常得不到保证,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流于形式,论文质量堪忧。“对此,除了面向少数人设置的科研项目外,更重要的是改革教学方式,实施科教融合,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熟悉科研的基本流程,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从而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导师也更容易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至于政策方面,喻海良表示,一刀切地看查重率,确实是不合理的。特别是有一些引用,如果增加了参考文献,即使是“原文”,也可能是合理的。最合理的方式是当查重率超过一定数值时,作者可以申请专家评审,以此避免“物极必反”的情况。

  在国外,一些关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显示,国外高校非常注重课程间的衔接性、层次性和挑战性,也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在修读课程时阅读量较大、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术界和学校对学术伦理非常关注,对违反学术伦理的行为采取零容忍,这种主要依赖学术共同体的规范和学校相关的学术管理制度的做法,可以保障其在没有查重工具的情况下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操太圣说。

  “如果大学严进严出不再是口号,而是引入社会评价体系,让升学率、毕业率不再成为高校制定政策、教师指导学生时的顾虑,高校更多地体现对社会负责,培养的学生未来发展好、用人单位喜欢,不仅毕业论文的查重问题,我觉得现阶段很多教学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顾曼总结道。

  《中国科学报》 (2019-07-24 第1版 要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