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央视网
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今年4月份的时候曾发表过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当时,这起大规模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对于此次撤稿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14日下午,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国科协等单位在科技部举行记者会,向社会通报。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已经查实部分论文作者确实存在由第三方中介机构代写,代投论文等违规现象。与此同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还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的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进行全面排查。暂停了部分涉事作者正在承担或申请的科研项目,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要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开,形成零容忍的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新闻链接:
施普林格撤稿事件始末
德国当地时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撤稿声明,声明指出,经过彻查,已经找到足够证据,确信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造假行为,以此公布。
撤稿名单长达数页,不仅列出了撤稿的论文题目和刊号,还有作者姓名。涉及的107篇、524名医生和在读医学生,来自中国。
对此,记者通过电子邮件书面采访了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对于此次撤稿的原因、细节和后续影响,彼得巴特勒代表施普林格给出了回应。
首先,此次撤稿的论文发表于2012-2016年间的《肿瘤生物学》,“并非是又出现了新的违规情况,而是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在2016年撤稿后,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出版机构施普林格之所以此时公布,旨在“清除不良的科学记录”,清算的是一笔旧账。
其次,施普林格回应,“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被做了手脚。撤稿论文的同行评审人姓名真实,但是邮件地址却是假冒。编辑以为论文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但是在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调查和沟通之后,确认评审人其实并没有对论文做出过评审。”
施普林格还表示,“对同行评审及投稿系统做手脚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此次撤稿不会造成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采用更严格的流程要求,但是对作者建议的评审人名字会彻底地核查。”
黑中介或伪造审稿人信息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此次撤稿事件中,一些中介群体脱不了关系。他们不仅帮助英语不过关的医生“润色”语言,更承诺促成期刊发稿。施普林格出版社表示,有证据表明,这些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中介,在伪造审稿人信息上,发挥了作用。
期刊采用投稿人自荐专家留空子
尽管同行评审如此重要,但令一些研究者感到吃惊的是,这次撤稿的《肿瘤生物学》期刊,在选择同行评审时,居然很大部分采用投稿人自己推荐的专家,这是国际比较少见的做法,无疑也给“同行评审”环节的造假行为留下了空子。
何为“同行评审”造假?
此次撤稿事件有一个关键词,“同行评审”造假。什么是“同行评审”造假呢?
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期刊审查程序,即把一篇学术著作交由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加以评审,使之符合一般的科学与学科领域的标准。简单来说,当你把学术论文寄给权威期刊以后,期刊编辑可能并不了解你的学术领域,他需要找到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来评审你的文章,提出意见,看是否推荐发表你的文章。这就是所谓的“同行评审”。而“同行评审”造假则是在这个环节进行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