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五部门回应《肿瘤生物学》批量撤稿事件

  来源:科学网 

  6月14日下午,科技部、教育部、卫计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协,就今年4月20日斯普林格旗下《肿瘤生物学》撤销中国学者107篇论文一事做出初步调查回应。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告诉媒体,此次撤稿事件情况复杂。论文集中被撤稿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撤稿事件引起了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科技部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有关部门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制定了彻查处理工作方案。对所涉稿件单位和责任人在现行法律法规等框架内,提出了统一的处理规则;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方面开展彻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诚信办主任朱蔚彤介绍,在本次撤稿事件中,自然基金委下载了所有被撤论文,通过论文与基金申报书比对发现,有20篇论文标注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据悉,被撤稿件中,也有无过错作者,需要进行澄清。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解欣说,实际撤稿为106篇,有2篇稿件在同一期刊重复发表。

  “通过本次调查,最终人人有结果,事事有说法。”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监察专员刘登峰如此说。

  “对涉事高校和责任人将以调查为依据,对不同行为给予不同惩戒。”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表态。

  总体而言,相关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

  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清网行动”,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五部门一致表示,将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按照统一尺度、甄别责任、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开,形成“零容忍”的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同时,将以此次撤稿事件为契机,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将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医生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科技部牵头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将更好发挥议事决策、组织协调作用,推动相关学术机构完善学术期刊跟踪监测机制,加强科研学术领域诚信建设与联合奖惩,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维护求真务实的科研环境和良好学术生态。(作者:王静 )

  延伸阅读:人民时评:还科学一份纯粹与沉潜

来源:人民日报

  对论文造假零容忍,是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的契机,也是涵养科学精神、净化学术环境的进一步努力 

  这两天,有两条与科技相关的新闻备受关注。一条新闻是科技部向新闻界通报对今年4月《细胞生物学》杂志撤稿事件的处理进展,态度鲜明、措施有力,显示出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诚意。另一条新闻则是,78岁的刘先林院士在高铁二等座上笔耕不辍的照片刷屏网络,纯粹的科学精神,专注的学术态度,引发网友点赞。

  如果往深层挖掘,两条新闻也折射出当今中国科学界的两个侧面。正如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所言,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虽是个别案例,但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这说明我国学术环境还需要净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还需进一步改进。更应看到,个别科研人员违反科研诚信要求、违背科学精神,绝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科学界。比如刘先林院士,他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像他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千千万万,不能以个别极端案例否定整个科研队伍。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今年4月撤稿事件曝光后,科技部、中国科协、卫计委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展示了把“零容忍”落到实处的决心和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鲜明态度。这次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向社会公开。对论文造假零容忍,是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的契机,也是涵养科学精神、净化学术环境的进一步努力。

  当然,驱散造假雾霾,不仅需要事后的惩戒,更需要事前的引导。其中的关键正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近年来医院成为论文造假的重灾区,就折射出评价标准单一化的弊端。医生的第一要务是治病救人,诊疗水平应该是考核的第一标准。但在现实操作中,许多医院出现了“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的怪相。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风气。科研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型,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论文,有的是技术发明,有的是创新产品,不应用发论文这一把尺子衡量。应该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科研活动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既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又提升科研活力。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神圣事业,由于专业壁垒的存在,任何时候科研人员反求诸己的自律、科研氛围的风清气正,对于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进入公众视野的刘先林院士只是一个代表。人们也许还记得,“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张穿着布鞋上课的照片曾风靡网络,让人们在众声喧哗中看到科学家耐得住寂寞的坚守与沉潜。还有近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表扬的黄大年教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工作,7年间不舍昼夜地工作,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正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薪火相传,以心有大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形成了中国科学的精神传统,支撑起我国科研大国的国际地位。踏上向科技强国进军的新征程,必须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让科学界正气充盈、风清气正,让科技创新回归“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正途。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科技创新将逐步走进收获的季节,并将逼近从量变到质变、从跟跑到领跑的拐点。这是中国科技的历史性机遇,又何尝不是广大科研人员实现梦想的人生舞台?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在纯粹的科研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更将获得与国家共同成长的机会。

  赵永新《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5日 05 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