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拉开大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一次论坛活动,论坛召开的盛况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之间贸易交流的通路,自古以来,也是科技、人文交流的通路。这让科技合作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在国际科技合作上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科技内涵,提供科技保障和支撑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所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从2013年起就率先行动,打造“人才、平台、项目”相结合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体系。数年来,中科院致力构建的这一合作体系和机制已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丝路先行者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等共性问题,而且与中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具有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需求。从科技合作入手,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有利于从战略层面推动形成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白春礼说。
2012年9月,白春礼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成为该组织成立以来首位担任此职务的中国科学家。
这成为中科院先期布局“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契机。白春礼认为,TWAS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基础和平台,也能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2013年1月,白春礼正式就任TWAS院长后,便即刻启动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拓展工程的实施,对于深化中科院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教合作、提升中科院科教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全面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计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拓展工程由“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海外科教基地建设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支持计划”三部分组成。经过数年发展,这些前瞻性布局的成果已开始显现。如依托加德满都联合科教中心,中科院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等合作,共同围绕“第三极”环境变化开展长期动态监测研究,其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获得2017年维加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
又如,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以区域特色天然产物研究为核心,完成了石榴皮多酚泡腾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注册,开展了甘草的综合利用、创新药共同研究开发,合作完成10多种中亚特色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发现了100多个新化合物。
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科院加快了“国际化推进战略”组织实施,全院国际合作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国际科技交流持续增长,每年国际交流规模超过3万人次;催生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快速提升,在各类国际组织和国际期刊担任重要职位的人员超过600人;国际人才引进与培养持续跨越式发展,累计引进外籍人才超2000人次,接收攻读学位的留学生近1500人……
这意味着,中科院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对外科技合作格局,有能力牵头组织沿线国家(地区)的科学院和科研机构,一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
2016年11月,由中科院、俄罗斯科学院等十二家单位共同发起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那次会议,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之强没有预料到、参与的规模之大没有预料到、达到的共识之多没有预料到。”回忆起研讨会的成果,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接连用了几个“没有预料到”来形容。
通过闭门会议讨论,与会2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领导就多项事宜达成共识,共同签署发布《北京宣言》。该声明进一步明确指出将致力于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科技组织间的长效协调和合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领域和在资源、环境、经济、民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共性科技挑战组织、支持和实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计划。
“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目前包括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区域的22家国立科研机构。“目前,联盟章程、运行机制及组织架构等均已初步形成,首届联盟大会正在有序筹备中,联盟预计于2017年正式成立。”曹京华透露。
面向未来 携手行动
在白春礼看来,在共建“一带一路”与实现“五通”的过程中,以科技合作为先导,增信释疑,能有力地推进共识,尤其是通过科技合作与科学人才培养与培训,在“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地区)的知识界、科学界培养科技高层次骨干人才,通过知识界和科学界的有效沟通带动起各阶层、全社会的 “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
2016年初,中科院启动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以科技合作先行,驱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增信释疑,提供咨询和科学决策依据;培育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战略咨询、科技合作、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将争取用5年时间,夯实合作基础,打造合作基点,形成国际大联通的科技合作网络雏形。
例如在战略咨询方面,中科院除了召开“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成立“‘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外,还完成了《“一带一路”科研合作态势报告》,为我国政府和沿线国家提供双向战略科技咨询建议;在科技合作方面,中科院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重大共性科技需求和挑战,牵头启动20多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为沿线国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0名,培训科研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700名。
根据这一行动计划,到2030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将基本形成,并在带动双边多边及区域科技合作中发挥“骨干网”的作用,使中科院在亚太、亚欧、亚非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中处于“龙头”和“中心枢纽”的地位;到本世纪中叶,使中科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成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科学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明确科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引导作用。”白春礼说,“我们要通过科技合作,惠及民生,助力国家战略对接、人民互联共赢。”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7-05-15 第1版 要闻,作者: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