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渚沛先生是化冶所创始人,是我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不仅是著名冶金学家,而且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精神值得大家永远怀念、学习和传承。
1、独树一帜的开拓精神
50年代, 针对平炉炼钢效率低、能耗高的难题,叶渚沛先生率先在国内倡导采用氧气转炉替代平炉炼钢,引起了国内外冶金界的激烈争论。叶先生不顾苏联专家、冶金部等的强烈反对,不怕孤立,独树一帜,亲自指导和带领许志宏、王大光等年轻骨干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先后在所内建立了0.3吨、1.5吨氧气转炉。实验取得成功后,1964年在首钢建立了第一座用于工业生产的30吨氧气顶吹转炉,为我国转炉取代平炉炼钢的技术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2、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1954年,叶渚沛先生的“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在苏联《现代冶金问题》杂志上发表,提出了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三高”理论:即“高压炉顶(2.5~4个大气压)、高风温(1250℃)、高鼓风湿度(50~60g/m3)”,用这一技术在首钢建立了17.5 m3试验高炉,并在试验高炉上验证了“三高”理论,高炉利用系数最高达6.44吨/立方米·日,创造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之最。原苏联科学院巴尔金院长称赞“这是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冶金学家鞭嚴教授和原日本金属学会会长井上一雄教授等都称赞“三高理论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3、坚持自己正确学术主张的执着追求
自1963年开始,叶渚沛先生在“我国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等论文中,主张突破苏联专家的框框,采用“三高一喷”新工艺(即高压炉顶、高风温、高鼓风湿度和喷吹石灰),来破解攀枝花矿高炉冶炼难顺行、渣铁不畅流的难题。面对反对和孤立,他总是那样执着追求、一往无前,先后在11 m3、17.5 m3、28 m3高炉试验成功,并在攀钢推广应用。 “三高一喷”新工艺达到了高炉顺行、渣铁畅流、钒回收率70%以上的目标,实现了攀矿综合利用的新飞跃。
4、生命不息科研不止的人生观
在“文革”内乱中,叶渚沛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还被怀疑是“特务”被批斗、住“牛棚”,身处逆境中。1970年,化冶所转向搞半导体材料的研制,连同中科院其它五个研究所和科仪厂一起划归北京市科技局领导,化工冶金方面的研究工作几乎全部中断。叶先生心急如焚,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抵制“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依然念念不忘科研。1971年3月,叶先生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保留化冶所。叶先生说:“为祖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就是我的生命,剥夺我在自己专业内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导研究的机会,我就等于是活着的死人。...我强烈希望能在我的晚年继续对党和人民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这封信是叶先生一生的理想信念和求实创新的真实写照,从字里行间,我们感悟到一位老科学家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为祖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就是我的生命”的最高精神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5、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生价值观
由于当时的时空和历史条件所限,叶渚沛先生的一生并未留下更多的著作和论文,但他的每一篇论文、建议和著作,总是把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相结合,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他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实现产业化的楷模,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创新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叶渚沛院士虽然仙逝,但他的学术思想和精神永存。他注重化工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寻找新生长点和发展空间是我们所的传家宝!叶先生等老一辈创建的化冶所,已成为年轻人从事科研、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研、爱惜人才的人生价值观,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敬业团结求实创新精神将继续传承,并赋予新的内涵,发扬光大!
离退休一支部 谢裕生
2022年11月11日